【财经翻译官】没有足球的日子(上)
2020-06-25 18:00:06
“没有球赛看的日子真难熬啊!”受疫情影响,曾经,几乎全世界的足球赛都停摆了。
德甲联赛从3月13日停摆到5月16日恢复,停歇了两个月又三天;英超从3月13日停摆到6月17日恢复,停歇了三个月又四天;西甲从3月12日停摆到6月12日恢复,停歇了整整三个月;意甲更长,从3月10日停摆到6月20日恢复,长达百日停歇……
想看球赛,是因为失去了太久。没有足球的日子,不仅给球迷带来了失落,还给足球产业和足球市场带来了损失和伤害。
目前,无论是否空场,德甲、西甲、英超、意甲均已陆续回归。然而,中超开赛时间仍然未知。掰着手指头算,从2019赛季结束到现在,已经将近7个月没有中超的比赛看了。
6月20日,印有布莱顿球迷照片的纸板被放在布莱顿主场看台的座椅上。当日,在2019-2020赛季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第30轮比赛中,布莱顿队主场以2比1战胜阿森纳队。 新华社发(洛克莱夫摄)
降薪比限薪来得更早
如果把时间拉回到2019年年末,对于中超球员而言,关于2020赛季,他们最大的一个苦恼肯定不是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的疫情影响,而是——限薪。
2019年底,中国足协祭出“限薪新政”,规定各俱乐部继续严格执行“四大帽”(即俱乐部总支出、投资人注资、俱乐部亏损、俱乐部薪酬)政策,严格执行财务公平法案和俱乐部投资帽等,限制国内球员、外援薪资。
首先是控制俱乐部的总支出和薪酬支出。按照中超联赛财务约定指标,2020年中超联赛俱乐部支出限额为11亿元,薪资限额为总投资60%。2021年,支出限额和薪资限额将降至9亿元和55%。
其次是国内球员在2019年11月20日之后签订的合同为新合同,税前顶薪不超过1000万元,入选国家队球员上浮20%。
在外援政策上,为尽量保证联赛的观赏性和竞争力,新政增加了外援注册数量及上场数量,也规定了在2020年1月1日之后新签合同,外援工资不得超过税后300万欧元。
新政发力,在外界看来也意味着中超联赛的“金元时代”即将过去。
然而,计划跟不上变化。
比限薪来得更早的是降薪。
比赛长期停摆,对赛事各方都是不利的。疫情带来的停赛,首先让欧洲联赛纷纷出台“降薪令”。德甲的降薪幅度较低,从10%到25%不等,西甲的平均降薪幅度在20%以上,巴塞罗那和塞维利亚俱乐部则高达70%,就连富得流油的英超也不例外,首支降薪球队“枪手”阿森纳通过官方网站宣布,球员和教练组自愿降薪12.5%。
要知道,对于俱乐部来说,最大的支出就是教练及球员的薪酬,几乎可以占到支出的六成以上,如果球队有大牌球员,这项支出将会更大。
视线转向国内,中超联赛还未开赛,各家俱乐部收入大减,又负担着支出。而在中超,俱乐部大部分薪资支出在外援上,甚至有的俱乐部会达到总支出的七成左右。
为应对疫情影响,足协发出调整薪酬、共克时艰的倡议书,建议球员适当降薪。大连人和上港俱乐部先后出台了各自的降薪办法。
如果说,“暂时的降薪”是为应对危机,“限薪”则是为了俱乐部财务健康,能够可持续发展。
不及预期的版权收入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不管是限薪还是降薪,对于中超而言,入不敷出是始终横亘在俱乐部面前难以逾越的一个大坑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足球赛事作为足球产业链中的核心产业之一,其观赏性和竞争力决定了版权收入。
以中超公司为例,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数据显示,中超公司2018年总计进账15.9亿元,其中版权收入约为10亿元,商业赞助约4.65亿元,其他收入1.25亿元 。
2010年开始,足球圈内刮起“金元”风。彼时,天价外援不断刷新纪录,当红国脚正盛,球员身价水涨船高,中超联赛的商业价值也得以充分体现。2015年,体奥动力以5年80亿元的天价拿到中超版权合同,平均每年16亿元。
然而,“烧钱”终究不可持续,从2017年开始,包括外援、U23等一系列新政,让联赛逐渐回归理性的同时,资本的泡沫被逐渐戳破。
2018年初,体奥动力与中超公司重新商议了合同价格,这份新协议的版权价格变成了10年110亿元,平均每年11亿元,缩水5亿元,从2018赛季开始执行。
中超公司的大部分收入来自版权收入,其次是赞助收入,这些收入总和再平均分给16家俱乐部。有媒体测算,2019赛季,联赛冠军会从中超公司拿到6500万元分红,讽刺的是,即便是降级的副班长也能拿到6200万元,只有区区300万的差距。其他14支球队拿到的分红在这两个数字之间,让这个分红制度看上去不是大锅饭也胜似大锅饭。
如今,由于联赛的停摆,最终是否会影响版权合同的金额和执行,还是未知数。
善待“第12人”:自带流量的“金矿”
球迷,被称作球场的“第12人”,在足球发达国家,足球俱乐部历来注重培育球迷文化和城市体育文化。球迷对于俱乐部,往往是持续多代的家族忠诚。
在中国,球迷的数量并不少。公开数据测算,2018年世界杯中国总触达人数超300亿人次,按赛期32天计算,平均每天的触达人数近10亿人次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2018年中国城市人口中约有1.87亿人对足球感兴趣。
研究机构Sporting Intelligence发布的《2019年全球体坛薪资调查报告(GSSS 2019)》显示,中超联赛2019赛季的平均上座率达到23985人,排在德甲、英超、西甲、意甲之后。
图表来源:研究机构Sporting Intelligence《2019年全球体坛薪资调查报告(GSSS 2019)》
试想一下,每周数以万计的球迷在比赛日看球,由此产生的门票收入、球衣围巾等助威类产品收入,以及球迷文化衍生品收入等都是变现渠道。
2019年9月1日,北京工人体育场。(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)
2019年10月16日,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是个大日子。这一天,中国足球协会正式宣布退出中超公司,不再拥有中超公司股权,只对重大决定拥有一票否决权,中超联赛将完全由职业联盟管理。目前,职业联盟仍在筹备中。
放开手脚,直面市场,把价值的评判交给市场。随着职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,在足球产业这片蓝海中,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挖掘。2014年,国务院出台的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》指出,到2025年,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。
艾媒咨询分析称,按照国际体育产业中足球40%的占比,预计2025年,中国足球产业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。
日前,广东发布足球产业“白皮书”,首次测算出广东省足球产业规模,并梳理出足球产业链6大板块16个细分市场,16个细分市场覆盖了足球产业中高度市场化的产业领域,与消费市场深度接轨,体现了足球产业的市场认可度及价值。
企查查数据显示,近五年来,足球相关企业年注册量维持在稳定水平,年均注册量为3496家,2019年相关企业注册量为3618家,较2018年略有上升。
而足球产业也不断地延伸边界,与大数据、互联网、游戏、智能硬件、影视、旅游等产业融合,以促进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。比如,足球互联网应用以及足球智能设备均属于足球与科技的交叉领域,两者目前都处于寻找成熟应用场景、改进产品技术的初期发展阶段,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进入。
产业边界的延伸意味着挑战。比如,如何打通传统足球领域的IP、概念、品牌等资源,产业链中各大板块之间如何联动、细分市场怎样拓展,以及如何创新“足球+”模式等。
然而,这一切似乎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下戛然而止。眼下,几乎所有的足球赛事都是“空场”,“第12人”缺位,而这个“位”还要缺多久,没有人能够说清。
疫情之后,足球市场能否找到一条不那么急功近利,更健康、更可持续性的路径呢?又有什么样的机制能够保障一个长效规划的可执行性呢?翻译君会在下一期和你继续聊聊关于足球的事儿。
(【财经翻译官】高畅/文)